川西秘境巴塘:文艺复兴,从“海一样的山里”开始

元描述: 川西深处的巴塘,正以“艺术+旅行”的全新模式,打造文旅新生态。资深文创业者冯伟分享他对人文旅行的最新观察与实践,揭示文旅消费场景的新跃迁,以及年轻消费者对“套路”的厌倦。

引言:

从大理的风花雪月到阿勒泰的冰雪奇缘,文旅的浪潮席卷着中国的大江南北。如今,目光聚焦在川西深处的巴塘,这个藏于海一样的山里的秘境,正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。而一场名为“巴塘艺术旅行季”的活动,更将这座高原小城推向了文旅新风口,也为文创界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本文将深入探讨“巴塘艺术旅行季”背后的故事,揭示资深文创业者冯伟对“人文旅行”的独到见解,并剖析文旅消费场景的未来趋势。

从流量“短视”到“修炼”转化能力

近年来,国内文旅市场蓬勃发展,但“碎片化表达”和“掠夺式开发”的现象也层出不穷。许多地方为了流量,不惜牺牲自身特色,导致文旅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同质化竞争。

冯伟认为,流量是短暂的,真正需要“修炼”的是文旅资源的转化能力。

“很多地方的确由于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原因,在社交网络声量较小,对流量非常渴望。但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,流量是短暂的、不稳定的,真正需要‘修炼’的是文旅资源的转化能力。在这一点上,切勿本末倒置。”

他以贵州的村超、村BA为例,指出这些现象虽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流量,但能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才是关键。

“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,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着他们身上不可替代的魅力。无论以什么方式出圈,在流量面前,这些现象能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,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。‘跑马圈地’‘网红流量’这些都是短期的举动,难的是如何引导大家前来实地消费,并且进一步为当地的文化‘付费’。”

人文旅行:以小博大,以少带多

放眼全球,成功的文旅案例往往都以人文为内核,以小博大,以少带多,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“双赢”。

“以人文为内核,以小博大,以少带多,可以实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‘双赢’。我们要追求的文旅或文创IP,绝非像义乌小商品那样可复制的‘模式’,而是根植于在地特色的、具有持久吸引力的‘产品’——像是秦皇岛阿那亚、乌镇戏剧节、广东南海艺术节等,”冯伟指出。

而“巴塘艺术旅行季”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,以艺术为媒介,音乐为桥梁,搭建起一个跨区域、跨界别的“文创平台”。

巴塘的“文艺复兴”:从藏戏到弦子

巴塘,这座位于318国道必经之路的城市,一直缺少“存在感”。然而,冯伟的团队深入考察后发现,巴塘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,却缺乏被更多人知晓的机会。

“去年,我就开始在巴塘考察,看到了令人惊奇的藏地四大藏戏之一的巴塘藏戏团。然后接触了弦子,这是一种集乐器、演唱、舞蹈为一体的藏族艺术表演形式,这些都是非常棒的、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东西,但却没有被更多人看到,”冯伟说道。

“巴塘艺术旅行季”正是为了挖掘和展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,让更多人领略巴塘的独特魅力。

文创“融合平台”:跨越边界,推动融合

“巴塘艺术旅行季”不仅仅是一场活动,更是一个文创“融合平台”,它将成都与巴塘乃至更广大地区的文创资源连接起来。

“一个更大范围的、融合的基础设施。”

冯伟希望通过“艺术+旅行”的方式,将成都和巴塘的艺术、音乐、文创资源进行“破圈”交流,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。

“巴塘艺术旅行季”的成功举办,标志着巴塘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,也为其他地区的文旅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
常见问题解答

1. 巴塘艺术旅行季有哪些亮点?

巴塘艺术旅行季涵盖了在地游学、分享会、工作坊、人文科技展演、街头Live等独具魅力的跨界“碰撞”,为参与者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。

2. 为什么要选择“艺术+旅行”的模式?

“艺术+旅行”的模式能够更好地将文化与旅游融合,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体验,也能够提升文旅产品的附加值。

3. 巴塘艺术旅行季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?

巴塘艺术旅行季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,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,同时也能带动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。

4. 如何评价巴塘的文旅发展?

巴塘近年来正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、节日与旅游、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,实现旅游业从“门票经济”向产业经济的“跃迁”。

5. 未来文旅消费场景将如何发展?

未来文旅消费场景将更加注重个性体验、融合在地文化,更加注重深度游、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。

6. 文创产业如何更好地发展?

文创产业需要不断创新,以更具创意和文化内涵的产品吸引消费者,并通过跨界融合,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文创生态。

结论

巴塘的“文艺复兴”只是一个缩影,它展现了文旅产业的未来趋势:从流量“短视”到“修炼”转化能力,从“套路”到“人文”,从“门票经济”到“产业经济”。只有不断创新,深度融合,才能创造出更具吸引力、更具生命力的文旅产品,为消费者带来更加美好的体验。